近日,在炎陵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普查人员在神农峰海拔1527.1米处发现一座始建于唐朝年间,保存完整的千年“仙观”。
此“仙观”位于炎陵县策源乡与下村乡临界处,当地人称其为“陈凤仙”。据建筑内保存完好的古石碑碑文记载,该建筑始建于唐德宗贞元二十一年甲申岁,即公元八百零四年,至今一千二百余年历史。
建筑系砖木结构,座西南朝东北,共有三间小房,占地余20平方米,远看整个建筑被其后一大山岩石完全遮盖,“仙观”后面的山岩石下有一巨大溶洞,上有清泉涌出。建筑四周青山环绕,绿树苍翠,后山,罗霄山脉耸起酃峰,分支劈脉,起伏连绵到灵岩;前朝,九龙戏珠,隐若隐现;左右,龙环虎抱,红松青杉、古木幼林,茂密成荫;傍有潺潺流水,四季常滴,清甜纯美,当地有“养生治病,胜似良方”之说。二公里以内还有原始森林、瀑布连川,冬暖夏凉,气候宜人。
当地流传,此处古称龙潭,地形山胜,风景迷人。一次,一姓陈和一姓罗的两伐木村民一天在此处砍伐沉香木,因当时是冬天,两人为了御寒,就将沉香木的木屑点燃取暖,巨大的沉香木烟雾袅袅上升,幸运的将天上的“天门”熏开,从天上掉一个仙桃在他们面前,于是,姓罗的伐木人就将仙桃肉吃了,而姓陈的伐木人就将仙桃核吃了,吃了仙桃的两人都成了“神仙”,因此,此处建筑原称“陈罗仙“,又因为,两人后来是被天上的一个凤凰带上天庭去做“神仙”的,因此,后来又改称“陈凤仙”。
据山下的村民介绍,因为“陈凤仙”处于“深山”之中,附近又没有村落,不少猎人、采药人及行路人进入此区域后,遇上雨天或是天晚无处投宿时,“陈凤仙”就成为人们遮风避雨和临时停歇的“港湾”,山下的人们对“陈凤仙”都有着极深的感情,经常会有人不远千里上山来对建筑进行进行清扫、整修。因此,该建筑虽处“深山老林”,但却得到很好的保护,所以以千年不倒!山下人每次上山时都会自觉将家中的大米、食盐带到“仙观”内保存,提供给过路人食用,这此做法一直相互传递、世代沿袭。
目前,该建筑保存相当完整,大殿里供奉着各式各样的菩萨,每年炎陵县本地和外省前来的信香客不计其数,农历的每月初一、十五两天,香火更是格外旺盛,特别是每年的“大年三十”,附近的不少村民还会攀爬到此彻夜不眠,侍奉香火,当地俗称为“守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