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茶陵县严塘镇爱里村的水田全部顺利插上水稻。过去,该村的6.8公顷水田因缺水,旱涝难保收。自从进行农业综合项目开发,该镇项目区年增粮食生产能力140万公斤,农民收入总额增加186万元。 综合开发项目为农业“强筋壮骨”效益初步彰显。 “能穿皮鞋种田了” 在下东乡金星村村项目区,一派绿意盎然。 金星村村民刘秋生蹲在田头悠闲地抽着烟,田间一台耕田机在忙活。 “雇机耕田,省工又方便。要不是修通了灌渠,这一季晚稻肯定没指望了。”老刘说,过去由于渠道长年淤积,浇地水不到,涝了排不出,农机进不来,一亩水稻也就产三五百斤。 “现在旱能浇,涝能排,不论插秧、耕地、收割,机器都能下到田里,亩产也翻了番,能穿皮鞋种田了!”老刘高兴地说,去年经过项目区改造,修通了两条斗渠,解决了灌溉难题。 该县采取统一规划、投资、建设、管理的办法,“捆绑”支农资金,将土地治理项目与项目区公共设施建设有机结合,修筑拦河坝,衬砌硬化灌排渠道,整修机耕路,改良土壤。 “农业综合开发,解决了农民想办又办不了的事情。”该县副县长李艳平说,在茶陵,农业综合开发坚持不撒“胡椒面”,而是集中投入,对农田连片开发,经过规范化、模式化改造后,许多项目区实现了灌溉水利化、耕作机械化、种植标准化,土地的使用率提高了,农民收入增加了,农业抗灾能力明显提高。 “农田产生好效益” 农业综合开发搭好“戏台”,为的是吸引各方资金一起“唱戏”。 界首镇白沙村“种粮大户”谭九崽日前喜迁新居。从几年前负债10多万元,到如今有钱建房。谭九崽说,这搭帮农业综合开发带来的好收成。他承包6公顷农田,用于发展优质稻和烟叶种植,年收入达12万元。 白沙村100公顷农田全靠从茶安灌区引水灌溉,因渠道年久失修,农田基本靠天吃饭。近年,该村通过改造低产田,完善农田设施,不仅实现了旱涝保收,每年还节约抽水、水利维护费用2.1万元,稻谷亩均增产50公斤。 创新机制,积极推行经济效益审计。年初,该县审计部门通过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群众座谈、效益分析等方式,对县内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进行专项审计。结果表明,3年项目工程投入回收期平均为6年,项目产出与投入之比均大于3.5,最高达到5.5。 农综开发整合各种力量,催生出新的生产力。目前该县水稻面积发展到69万亩,成为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建设县;种植烟叶1200公顷,烟农实现收入4000万元,全县烟农亩平收入2500元。 “农民做主选项目” 农民是项目的主体。该县从基层报送来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征求群众意见,逐一精挑细选,结合本地实际,张榜予以公示,最终集体确定。 “从设计图纸到工程施工,我们都参与了。”腰陂镇东山村村民陈送山提起去年初完工的工程,他说:开始设计的机耕路是1.6米宽,村民们提出,大型收割机进来不方便,后来加宽到1.8米。 由于油茶品种落后,树龄老化,茶林荒芜,效益低下。该县及时引进油茶优良无性系繁育和配套高产栽培技术,争取世行贷款1281万元,采取“公司 基地 农户”的模式,成立油茶协会,此举在全国利用世行贷款项目经验会议上予以推介。目前,已改造的低产油茶林平均增产达5倍以上。 因地制宜搞开发,“综合”发力出效益。近年,该县实施开发项目32个,完成投资1.63亿元,新增粮食生产能力近3000万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