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 采访指南
Ø 新闻通稿
Ø 炎陵县情
Ø 炎陵生态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Ø 各采访点相关资料
中共炎陵县委宣传部
2009年5月
“重走神农路、寻根鄂湘行”炎陵县采访活动记者采访指南
一、炎陵县活动安排:
1、
17:00 采访团到达炎陵
18:00 酃峰宾馆欢迎晚宴
19:30 酃峰宾馆3号楼5楼会议室媒体见面会
20:30 湘山风情园观看”魅力炎陵”风情晚会
2、
上午:
7:30 酃峰宾馆早餐
8:00 前往炎帝陵
8:30—11:00 炎帝陵祭祖采访、节旗信物交接
11:00 前往神农谷中餐
下午:
14:30—17:00 神农谷探访炎帝神农遗迹
17:30 返回炎陵县城食宿
3、
7:30 酃峰宾馆早餐
8:30 参观洣泉书院
10:00 采访活动结束,欢送离炎
二、媒体采访工作人员安排
吴集会:炎陵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13517410216
刘青松: 文联副主席、宣传部办公室主任 13975377512
刘建琼:宣传部办公室副主任 13874186608
张兴林:宣传部新闻专干 13874126339
本次活动新闻背景资料的电子文档可登陆以下网站查阅:
炎陵政府公众信息网:*********
新闻通稿
“重走神农路·寻根鄂湘行”联合采访团走进炎陵县“探祖”
踏寻神农足迹 缅怀始祖伟绩。
据了解,今年5月20日即炎帝的阴历诞辰日,首届世界华人炎帝故里寻根节将在随州举行。”重走神农路·寻根鄂湘行”大型跨省媒体连线宣传活动,作为相应的配套活动,从
13日下午,联合采访团顺利抵达炎陵县。当晚,炎陵县在酃峰宾馆召开媒体见面会,见面会由该县县委常委、县委办主任、统战部长刘会才主持,该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长彭雁致辞欢迎采访团的到来,副县长彭志向采访团介绍了炎帝与该县的渊源及其对该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采访团负责人讲话,媒体记者代表进行发言。同时,当天晚上,炎陵县还在湘山公园为采访团呈现了一台极具炎陵地方特色的”魅力炎陵”风情晚会。
……
14日清晨,采访团赶赴离炎陵县城西19公里处的炎帝陵参观采访。据史料记载,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晚年率氏族先民,迁徙南方,遍尝百草,救死扶伤,曾”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炎陵县鹿原陂,因此,炎陵县成为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
击鼓九通、鸣金九响,五谷三牲摆上供台,采访团一行在炎帝陵举行了隆重的祭祖活动,参祭人员以虔诚之心向始祖敬香、敬献花篮、三鞠躬,在众人的一片注目中,湖北省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金厚鹏向中共炎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威天下。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从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开拓创新精神,激励了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其坚忍不拔、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成为中华文明的源泉之一。
炎帝陵汉有陵、唐奉祀、宋立庙,历代王朝祭祀不断,有据可查的历代祭祀碑文有170余篇,香火绵延数千年,而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自1986年修复以来,炎帝陵共举办各种大型祭祀活动400余次,接待游客600万人次,近几年每年举办大型公祭活动40次以上,每年清明、重阳的大型祭祖活动已成定例,每年前来炎帝陵寻根祭祖的海内外炎黄子孙达数十万人次,参加”炎帝陵祭典”已成为炎黄子孙寻找民族认同,企盼国家统一,抒发爱国情感的重要方式。
随着炎帝陵在海内外知名度、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炎帝陵先后被国家授予了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
……
当天下午,采访团又马不停蹄的赶到位于炎陵县东北部的神农谷,继续探访炎帝神农遗迹。”深林群鸠,啼催旅人车马;空山斜月,光照过客关津……” 清代文人段维翰笔下的神农谷是如此的幽远神奇,神农谷是一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2.
神农谷也流传着许多有关炎帝的动人故事,传说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到此采药,留有神农脚印、洗药潭、神农洞、捣药臼、晒药台等远古遗迹,炎帝常在洗药潭边洗药,一双赤脚深深地印在潭边的石板上,脚印至今仍清晰可见,又因为经常洗药潭洗药,整个潭水最后变黑,一条小黑蛇在潭内成功修炼成黑龙,并与炎帝接触中成为朋友,洗药潭又称”黑龙潭”。
此外,传说神农炎帝之女瑶姬,正值妙龄而夭折,葬于巫山神女峰,被天庭封为”爱与美之神”, 久居巫山,遥闻父亲常在林峰(今神农峰,湖南最高峰)脚下的桃源洞(神农谷)处采集药草,于是,驾雾前来探望父亲,落地休息后,见此处清泉涓流,碧潭荡漾,不尤心动,以加因旅途疲惫,遂欣然更衣下水沐浴,顿时泉雾上涌,弥漫山谷,瑶姬置身弥雾之中忘情戏水,忽闻山头呼歌采药归来,瑶姬这才连连起身上岸着衣,前去拜见父亲,久别未见,父女抱泪许久才肯松手,后人感恩瑶姬的孝心,便将此处瑶姬沐浴的水潭,称之为”瑶姬池”。
采访团一行在神农谷迎溪而上,一路欣赏神农谷神奇的风光,踏着炎帝在神农谷的留下的遗迹追寻采访,神农脚印、洗药潭、神农洞、捣药臼、晒药台、瑶姬池……处处静谧、祥和而又神奇,不禁让大家遐想起当年始祖在此生活和采药的情景!神农谷溯溪景点中豆腐坊、榨油坊、糍粑坊、酿酒坊、笼谷坊等古老的农耕文化作坊,也引起采访团成员浓厚的兴趣,大家纷纷上前动手操作,欢声笑语中感受到炎帝神农氏开创农耕文化的伟大贡献。
……
15日上午,采访团在位于该县城中心的洣泉书院进行参观采访。炎陵是一方红色的热土,这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当时全县12万多人牺牲了3万多优秀儿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1928年—1932年,毛泽东、朱德、王震等人多次在洣泉书院进行办公和指挥战斗,洣泉书院现陈列着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1996年洣泉书院列为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采访团一行在洣泉书院内认真观看了毛泽东、王震旧住室及革命时期留下的红军标语等历史文物,”炎陵名人展”中的何孟雄、郭春涛、孟湘鉴、段楠、贾纡青、李却非、刘寅生、黎育教、戴奇、周里、张平化、张经武、廖海光、廖纲绍等一大批革命时期炎陵热血青年事迹更是让大家敬佩不已,其中何孟雄是中共最早的党员和创始人之一,孟湘鉴成为”八一”南昌起义的组织者之一,周里、张平化、张经武、廖海光等南征北战,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共和国的创建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本稿仅供参考,如与实际情况有出入,以现场实际情况为准)
(炎陵县委宣传部吴集会、张兴林供稿)
炎 陵 县 情
炎陵县地处湘粤赣交汇地区,株洲市南端,井冈山西麓。面积2030平方公里,辖6镇9乡,人口19万。炎陵县原名酃县,因”邑有圣陵”--炎帝陵,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炎陵县。境内生态环境优越、文化底蕴深厚、旅游和水电等资源丰富。
炎陵是一方神奇的故土。巍巍鹿原、山环水绕,千古圣陵、气势恢宏,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就长眠在这里。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炎帝陵,以跨越时空的力量吸引着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探源、祭祖谒陵。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是湖南省重点打造的三大旅游品牌之一。2006年,”炎帝陵祭典”被列为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炎帝陵正日益成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圣地,全球华人的精神家园。
炎陵是一块红色的热土。这里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创建和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当时全县12万多人牺牲了3万多优秀儿女。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陈毅、彭德怀等踏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进行了建党、建军和政权建设等一系列首创性革命活动,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基础。以”重温入党誓词,重踏红军足迹,体验红军生活,感怀英烈豪情”为主题的红色之旅正在这里蓬勃发展。
炎陵是一处绿色的净土。境内生态秀美,森林覆盖率达82.6%。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神农谷(桃源洞) ,完好地保存着华东、华中、华南地区面积最大的一片原始森林,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居亚洲之最,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天然的植物园、生物物种基因库”,其神秘野趣、原始恬静的独特风光,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概括起来,炎陵这块多姿的土地上集中了全省、全国乃至全世界层面的”十个第一”:神州第一陵--炎帝陵、天下第一秀--神农谷(桃源洞)、湖南第一高峰--神农峰(海拔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赋予了炎陵这片土地以蓬勃朝气和盎然生机。面对二十一世纪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炎陵人民秉承开拓创新的炎帝精神和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目标更明、速度更快、标准更高”的要求,突出”抢机遇、抓项目、强基础、调结构、保增长、促‘三新’”的工作主线,全面实施”生态立县、产业富县、开放兴县、科教强县”发展战略,突出笋竹、小水电与工业、旅游三大支柱产业,城镇、交通两大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卫生、文化三大社会事业等”三二三”发展重点,着力构建”以林养水活旅游,以水办电兴工业,以工哺农促生态”的大循环经济格局,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实现”又好又快、进位争先”战略目标而努力奋斗。先后成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湖南省级卫生县城、省级双拥模范县、湖南省县域文化建设基地,率先成为 “十五”全国农村水电电气化达标县,2008博鳌国际旅游论坛”授予”国际旅游名县”, 2008年度湖南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之一。
炎陵生态特色农业基本情况
炎陵县地处湘东南边界、井冈山西麓。总面积2030平方公里,辖6镇、9乡、202个村,人口18万人。全境86.9%为山地地貌,森林覆盖率达82.6%,年平均气温在
特色水果产业
炎陵水果以品种多、品质优而闻名。柰李、椪柑、温州密柑、新世纪梨等都曾被评为省优质水果。多年来,我县把发展优质时鲜水果作为一项振兴山区经济的支柱产业来抓,坚持”立体布局,适度规模经营,优质高效”的原则,建立商品水果生产基地,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格局。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县在全省率先从台湾引进梨套袋栽培新技术,后来又创造性地推广应用到柰李、黄桃等果树品种,使得果实品质提高,深受市场欢迎,效益成倍增长,带动了全县时鲜水果的发展。目前,全县水果总面积5万亩,产果能力在9000吨以上,其中南方早熟梨已发展到9500亩,年产果能力达500吨以上;柑桔、柰李两个传统水果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巩固了万亩基地。以南方早熟梨、柰李、黄桃等为主的时鲜水果面积3.2万亩,占全县水果总面积的61%,2009年无公害套袋水果面积将发展到10000亩,其中套袋柰李2200亩,可生产优质柰李1200吨;平乐乡锦绣黄桃1000亩,可生产优质黄桃675吨。
无公害绿色蔬菜产业
炎陵县为第四批全国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2008年建立了策源乡梁桥村、石洲乡青石村、十都镇密花村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基地核心示范村,全县共完成20.07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竹笋)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创建,被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管理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正式授予”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县”,成为全国93个授牌县之一。炎陵高山反季蔬菜、早春时鲜蔬菜、无公害绿色蔬菜的快速发展大大提高了蔬菜生产的效益,全县高效蔬菜已发展到1.0万亩。外销型蔬菜基地面积发展到4000亩,其中大院高山绿色反季蔬菜基地3000亩,萝卜复种面积7000亩,总产预计2.2万吨,产值2000万元,年创利润500万元以上;三河星光蔬菜基地1000亩,今年又引进台商拟发展万亩香椿,已种植苗圃330亩。全县蔬菜播面3.2万亩,总产3.0万吨,逐步成为我县种植业的主导产业之一。
名优茶产业
炎陵县产茶历史悠久,唐宋即有”茶乡”之称,早在清朝时期就出产”天堂贡茶”。近年来,炎陵种植的龙井43、福鼎大白、乌牛早、安溪铁观音、软枝乌龙等良种茶适制性强,所产的”神农剑”茶、”高山乌龙茶”、”铁观音”、”神炎春”等名优茶质量上乘,受到了消费者的好评。全县现有茶园面积0.35万亩,产量108吨,其中名优茶基地2500亩。目前,我县把发展茶叶生产作为生态特色产业来抓,引进优良品种,改造低产茶园、革新制茶工艺,全县茶叶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茶叶产量、产值增长较快。鹿原镇天堂村主产的”神农剑”茶曾被评为省名茶。天堂村茶叶按照标准化生产的要求,全面提升”神农剑”茶质量、品牌、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重点优化生产经营体制,组建了”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模式,今年已产茶
天然中药材产业
全县中药材丰富,且以天然野生厚朴、杜仲、黄柏、肉桂、黄连等为主,蕴含巨大价值。其中大院农场已拥有厚朴林面积6000余亩80万株,犹如农场的绿色银行,存款以每年150万元左右的速度在递增。近年引进千金药业开发试种千斤拔药材基地65亩,全县中药材面积达1万余亩,药材产业开发前景喜人。
炎陵(酃县)白鹅产业
酃县白鹅至今已有一百余年的养殖历史。清同治十二年,炎陵已有”祥凤飞岩,群鹅集坂”的场面。民国时期,酃县白鹅已扬名广东韶关和南雄等地。”白鹭守炎陵,白鹅祭始祖”, 酃县白鹅还是祭祀炎帝的贡品。近年来,酃县白鹅产业迅速发展,2008年全县出栏成鹅60万羽,为养殖户实现效益500余万元;”福来喜” 鹅业公司加工成鹅20万羽,产值约800万元,实现效益150余万元。2006年,农业部公告酃县白鹅确定为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酃县白鹅成为湖南省列入”中国家禽品种誌”的唯一优良鹅种。
神州第一陵——炎帝陵
炎帝陵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圣地,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
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即其上限在一万年左右,其下限距今48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为琴,始作蜡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威天下。炎帝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无穷源泉。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缀,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炎帝陵随着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炎帝陵庙历尽苍桑,屡建屡毁。有历史记载的较大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国四次。最近大规模修葺于1986年,1988年10月陵殿修复峻工。修复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宫建筑格局布置,陵殿共分四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后为墓冢。现已恢复或新建开放的自然、人文景观30余处,主要有炎帝陵殿、御碑园、皇山碑林、天使公馆、圣火台、神农大殿、朝觐广场、圣德林、神农大桥、白鹭亭、崇德坊、鹿原陂、龙脑石、龙爪石、洗药池、邑有圣陵等胜迹。
炎帝陵西汉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形成定例。北宋在位150余年中祭祀50多次,元明两代祭祀活动不断,清代更频繁隆重,极一时之盛。历代王朝祭祀碑文多达53通,其他碑碣石刻也20多通。数千年来,炎帝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俎豆馨香,延绵不断。
炎帝陵是寻根谒祖、旅游观光、研究炎帝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胜地。自1988年整修竣工对外开放以来,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00万人次,其中接待港澳台、华人华侨及国际友人80余万人次。江泽民、胡耀邦、陈云等3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炎帝陵亲笔题词;宋任穷、杨汝岱、宋健、王恩茂、毛致用、王汉斌、彭佩云、李铁映、尉建行、张震、乌云其木格、张怀西等20余位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专程前来谒陵并指导炎帝陵建设。自1993恢复官方祭祀以来,炎帝陵的各类大型祭祀典礼活动连年不断。1993年”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赛在炎帝陵举行取圣火火种仪式;1993年、1994年、1997年、1999年、2002年、2004年、2007年湖南省各界进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礼,并相继举行了2005中国湖南旅游节开幕式暨炎帝陵百龙祭始祖大典、丙戌年重阳世界华人华侨炎帝陵祭祖大典;1995年、1996年、1998年、2000年、2003年株洲市各界进行了公祭炎帝陵典礼,炎陵县社会各界每年清明均举行民间祭祀典礼活动。1992年,国家旅游局将炎帝陵列为寻根朝敬之旅国际旅游专线;1993年,炎帝陵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1996年,国务院批准炎帝陵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中宣部确定炎帝陵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2000年,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确定炎帝陵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4年,炎帝陵被评为”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首。2006年,”炎帝陵祭典”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4月,”炎陵觐祖”入选新潇湘人文八景。
炎帝与炎帝陵
炎陵县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陵寝所在地。
炎帝神农氏是我国上古时代杰出的部落首领,生活于原始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代,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据《史记》、《路史·后记》(宋·罗泌撰)等史书记载,炎帝神农氏姓伊耆,名石年,生于烈山(今湖北随州),长于姜水,故又号烈山氏或厉山氏。炎帝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他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开创了原始农业,被尊为神农氏;因以火德代伏羲治天下,亦称炎帝,在位120年。
炎帝和他所带领的原始氏族先民,在长期的生产和实践中,创造了丰硕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的发轫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最初的物质、文化基础。其主要贡献可概括为八大功绩,即”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辟市场;治麻为布,制作衣裳;削桐为琴,织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耕而作陶,冶制斤斧;建屋造房,台榭而居”。炎帝神农氏与黄帝轩辕氏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做出过奠基性贡献,因而受到中华民族的历代尊崇。华夏胄裔一直把炎黄二帝并尊为中华民族始祖,作为中华民族的原始缔造者以及始兴与统一的象征,并视为民族凝聚力与认同感的共同标志与纽带。华夏儿女都以”炎黄子孙”自谓。
在开创华夏文明的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炎帝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广泛的包容性。炎帝神农氏带领先民所开创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市场文化和原始艺术等,是炎帝文化外延的具体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炎帝文化的内涵则集中体现为在开创中华农耕文明的长期实践中凝聚铸就的炎帝精神,概而言之就是坚韧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天下为公的奉献精神。这种精神经过华夏胄裔的世代传承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直接源泉和有机元素,成为以炎黄文化为基石的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成为中华儿女数千年来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富强而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强大精神动力。
据史料记载,炎帝遍尝百草,为民治病,曾”日遇七十毒而不辍”,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炎陵县城西
历代以来,民间祭祀更是香火鼎盛,绵绵不绝,延续至今。
1986年,炎帝陵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修复至今已建成炎帝陵殿、神农大殿、御碑园、圣火台、咏丰台、圣德林等主体工程,共投入建设资金1.1亿元。1999年对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总体建设规划进行了修编,建设规模为111.86平方公里,分为祭祀谒拜区、故道游览区、农耕文化区、神农采药区、日市集贸区、华夏归根墓园区、风景区发展备用地七个功能区,建设计划分3期完成,总投入3个多亿,目前已完成一期工程,即将启动以农耕文化园为标志的二期工程建设。炎帝陵修复后,相继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归国华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湖南十大文化遗产”之一。今年,”以炎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品牌”列入全省重点打造的三大旅游品牌之一。
炎帝陵修复以来共举办各种大型祭祀活动200余次。党和国家领导人王任重、杨汝岱、王汉斌、彭珮云、李铁映、尉健行等曾亲到炎帝陵祭祀谒拜。1993年、1994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4年分别举办了湖南省各界公祭炎帝陵典礼,特别是2004年的”甲申年重阳炎帝陵祭祖大典”首次进行现场直播,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影响。株洲市自1992年以来每年都举办”炎帝节”祭祖活动。炎陵县也于每年清明举行公祭典礼。
几千年来,炎帝被普天下华夏儿女共尊为中华民族始祖,俎豆馨香,千古不息。炎帝陵修复后,多次举办世界华人祭祖活动。1993年”炎黄杯”世界华人华侨龙舟系列赛在炎帝陵举行取圣火仪式;
海峡两岸,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炎帝神农氏同样是海峡两岸炎黄子孙的共同祖先。自元朝林石从福建漳州迎奉”五谷神农皇帝位牌”入岛后,奉祀炎帝神农氏的活动就在台湾沿袭下来。郑成功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后,奉祀炎帝神农的香火更为昌盛,现在台湾共有炎帝庙130余座。自炎帝陵修复以来,台湾各地每年都曾派团来炎帝陵祭祖,炎陵故地先后迎接了万余名旅台同胞谒祖访亲。1989年元月15日,台中县雾峰乡圣贤宫神农大帝庙管委会主任委员林文卿组团到炎帝陵寻根谒祖,并将一尊神农木刻雕像恭迎到台湾,供台湾百姓供奉谒拜;1990年,台北市姜氏宗亲会特派常务理事姜竹前往炎帝陵致祭;1995年9月,台湾卓兰农业文化技术交流访湘团二十余人前来炎帝陵祭祖;
源远流长的炎帝文化
炎帝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辟市场;治麻为布,制作衣裳;削桐为琴,练丝为弦;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耕而作陶,冶制斤斧;建屋造房,台榭而居”,他带领先民所开创的农耕文化、医药文化、工业文化、市场文化、火文化和原始艺术等,是炎帝文化外延的具体内容,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
农耕文化
在炎帝之前的时代,先民们不知耕种,不知米谷是重要的食物,只知采摘各种草木果实以裹腹。是炎帝独具慧眼,首倡种谷,带领先民告别了漫长的蛮荒生活,跨过了通向文明时代的门槛。《管子·轻重戊》曰:”神农作,树五谷淇山之阳,九州之民乃知谷食。”《新语·道基》说,古时”民人食肉饮血”,炎帝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周礼·天官·疾医》云:”五谷,麻、黍、稷、麦、豆也。”《风俗通义》载:”神农悉地力种谷疏。”《国语·鲁语上》载:”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能殖百谷百疏。”疏通蔬,即蔬菜,如白菜、苋菜等。《炎陵志》引《考古原始》云:神农之世,炎帝”作鉏耨,以垦草莱,教民种瓜蓏”,瓜即瓜菜,如冬瓜、南瓜、黄瓜等;蓏,是指植物果实,如桃、李、梨、桔、柚、枇等。这些都是炎帝神农氏教民耕种的生动史料记载。
炎帝神农氏在教民耕种的过程中发明了耕播工具。《周易·系辞下》载:”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礼·含文嘉》说,神农氏”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都讲到炎帝神农氏制作的耕播工具——耒耜。耒耜的创造和推广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随着种植业的兴起,人们的食物逐渐有了剩余。于是,炎帝部落把野生的猪、狗、羊、鸟、牛、鸡等进行人工饲养,既作为人的肉食,又驯其畜力服务于人,由此又出现了畜力农耕。《论衡》(东汉·王充著)载述炎帝之世,神农氏”煮马屎以汁渍种者,令禾不虫”,便是当时畜牧饲养业的写照。
除文献记载外,炎帝神农氏时代的许多遗址遗物也为当时的农耕文明提供了确凿的例证。西安半坡遗址出土了当时的谷壳和蔬菜、瓜籽;长江中下游的河姆渡、万年仙人洞、圩墩、崧泽、马桥、梅堰遗址,以及黄河流域的裴李岗、磁山、北首岭遗址,都发现了那时的水牛、黄牛头骨。在黄河下游的寿光县城南孙家集镇古城堡遗址,还出土了那时的大量祭奠用的猪、狗骨架等。
炎帝首创的农耕农作,及其后来在中华民族普遍的使用与发展,是炎帝神农氏对中华民族做出的最大贡献。
工业文化
耒耜等耕播工具的发明创造直接促成了我国手工业的萌芽。手工制陶业、手工缝织业、手工冶炼业、建筑业等工业文明无不源自于炎帝部落。
冶陶,是人类利用火,改变天然材料的性质,创制全新材料的开始。最早的冶陶技术是由炎帝神农氏发明的。《周书》说,神农”耕而作陶”。《逸周书》说,神农”作陶冶斤斧,耒耜徂耨,以垦草莽”。炎帝部落在”刀耕火种”过程中,发现被烧过的土块很坚硬,于是将泥土做成刀斧形状,然后放在柴火中煅烧,待泥土烧得透红后停火冷却,制成陶质刀斧,用于锄草垦地。随着制陶技术的不断改进,先民们逐渐大量制作凿、锉、耜、纺轮等陶质生产工具和各种生活用具,陶业制作的规模越来越大,陶器的造型越来越多,并且有了红色或黑色彩陶和各种雕塑陶。炎帝时代,已经有了陶质鼎(鬲)、甑、釜、罐等炊具和钵、碗、盆、盘、杯等饮食器具,此外还有汲水用的小口尖底罐、盛储东西用的瓮、罐以及灶与釜连成一体的釜灶等。陶器的发明和使用,给原始先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变革,也为原始的文化艺术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先民们在各种各样的器皿之上,用拙朴的工具、质朴的色彩、纯朴的手法,描绘自然、记录生活、传递信息,孕育了最初的原始艺术。
手工缝织业是伴随制陶业产生的。《庄子·盗跖》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上古之民,最初是运用磨制的骨针、骨锥将树叶、树皮或兽皮缝成一块,遮身蔽体,既经不起长期风吹雨打,霜雪侵袭,又极不雅观。后来,炎帝从一群女子采集的长草中发现了柔软的麻,经过不断的摸索,他带领先民将麻织成布做成衣裳。先民们所用的最原始的缝织工具就是骨针、骨梭和陶制纺轮。《路史》说,神农”教之麻桑,以为布帛”;《礼记·礼运篇》说,炎帝神农”治其丝麻,以为布帛”;《庄子·盗跖》又云:”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这些都是炎帝神农氏开创纺织、制作衣裳的真实记载。
手工冶炼业和建筑业也都产生于炎帝部落。据《拾遗记·炎帝神农》记载,神农之世,”米锾之铜以为器”。当时的手工冶炼主要是铜的冶炼制造。我国迄今发掘最早的金属冶炼物,是在临潼姜寨发现的一块铜片,经化验,铜占65%,锌占25%,其余为少量的锡、铅、硫、铁等,属含铜、锌较多的黄铜。在山东胶县三里河也发掘出了原始手工铸造小型铜器,如刀、凿等。人类起源之初,为了躲避猛兽和风雨,或住在树上,或居于山洞。到了神农之世,随着农业的兴起,先民才由流动的树居、穴居而改为搭舍、筑室定居,原始建筑业也随之产生。《礼记·礼运篇》说,炎帝之时,断木”以为台榭、宫室、牖户”。《庄子》亦云:”神农之世,卧则居居,起则于于。”河姆渡出土的大型”干栏式房屋”遗址及长达十余米的屋柱、榫印房屋构件,即是炎帝时代手工建筑业的实物遗存。
炎帝神农氏开创的原始工业文化大大地提高了上古先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农耕文化一道,为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火文化
农耕文化、工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都离不开火的应用。天然之火,自然界早已有之,人类初始,又有了人工造火。古籍《世本》载:”燧人氏钻木取火,造火者燧人也。”据考古发现,在距今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化石地层里,就有了大量炭屑,其中还有烧骨,这是中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造火遗迹。到了炎帝神农氏时代,氏族先民不断把火这一早已有之的”自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转化成导民造福之物,在生产、生活中对火有了广泛的应用。上古时代植被丰厚,炎帝放火烧山垦荒,既变荆棘为灰肥,又便于耕种,为开创农耕文明、发展农业生产奠定了基础,故后世称其为”火德王”,《左传》亦言:”炎帝为火师,姜姓其后也。”
为了改善民众的生活,炎帝”修火之利”,”耕而作陶”(《礼记·礼运篇》),”作钻燧生火,以熟劳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管子·轻重戊》)。炎帝用火使古人由生食动植物进入到熟食动植物,推动古代人类文明实现了一次划时代的重要进步。
医药文化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生产环境和生活条件恶劣,”疾病毒伤之害”成为先民生存的最大威胁。
上古先民长期采集、食用野生植物,他们发现食用某些植物,会发生呕吐、腹痛、腹泻、昏迷甚至死亡;而食用另一些植物,可以消除、减轻疼痛和不适,或解除中毒和昏迷现象。炎帝神农氏从中受到启发,决心利用植物为民治病。于是,他经常背着药篓,一手持石斧,一手持赭鞭,爬山涉水,去采集药用植物。高处采不到的,就将赭鞭甩上去,再扯下来;悬崖陡壁下不去的,就用赭鞭缠住岩石或树木,再抓着赭鞭下去。每采到一种植物,他都要辨别其气味,观察其颜色,嚼尝其滋味,感受其在体内的反应,判断其”平、毒、燥、寒”,确定其治病的作用和使用方法。他还根据植物的外形特点或功用起下名字,以便记忆和教给大家。《帝王世纪》载,炎帝神农氏”尝味草木,宣药疗疾,救夭伤人命”,”磨蜃鞭茇,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辨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其性命而治病”。《史记·补三皇本纪》说,神农”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淮南子·修务训》说,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这些记载,生动地描述了炎帝神农氏在与大自然和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逐渐总结出各种治病疗疾的医药知识的动人情景。
炎帝神农氏为了救民疾苦而舍生忘死,鞠躬尽瘁,尝”一日而遇七十毒”(《淮南子·修务训》),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路史》)。后人不忘炎帝神农氏在开创医药方面作出的杰出贡献和献身精神,将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归功于神农氏,称为《神农本草经》,并尊炎帝为”先医”,即医药的创始人。
市场文化
耕播农业的兴起使原始社会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转变,社会生产力得以不断提高,社会生产行业日渐多样化,畜牧业和以制陶、纺织为主的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的生产活动,实现了人类的第一次、第二次分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行业的分工,一些产品出现剩余,开始萌发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交换活动。这种交换,首先是在部落内部进行,后来发展到部落与部落之间、产业与产业之间进行。
为了便于人们进行物品交换,炎帝想到了在部落的中心设立”墟场”,并约定在太阳照在头顶上的时候,让大家都到墟场上进行交换,这就是”日中为市”。对此,不少古籍都有记载。《易经·系辞》说,炎帝”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汉书·食货志上》曰:”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食谓衣殖嘉谷可食之物,货谓布帛可衣及金刀龟具,所以分财布利通有无者也。二者,生民之本,兴自神农之世。”
随着可供交换的产品日益增多和产品品种的日益丰富,交易规模不断扩大,集市时间也不断增长,于是便有人在墟场上建造房屋,叫”列廛设市”,”墟”也就成为具有交易和聚居两个功能的场所了。
交易的产生,不仅满足了人们对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需要,而且进一步刺激了生产分工和技术进步。同时也增进了人们相互交往和各种文化的交流与融汇,为形成广大地域的共同经济与文化提供了条件。
原始音乐
炎帝部落种植谷物,连年获得丰收,先民因”耕桑得利,究年受福”,过着相对稳定的生活。人们有了衣穿,有了饭吃,可以进行教化了。于是炎帝发明了五弦琴,世称神农琴。《帝王世纪》云:”炎帝都于陈,作五弦琴”。《杨子》载:”昔者神农造琴以定神,禁淫僻,去邪欲,反其天真者也。”《新论》说,炎帝”上观法于天,下取法于地,于是始削桐为琴,练丝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意思是说,炎帝造琴的目的是通过音乐用神明的德行和大自然的和谐来感化人们,协和人心,扶持风化。
神农琴的制作十分讲究。《广雅》载:”神农氏琴长三尺六寸六分,上有五弦,曰宫、商、角、徴、羽。”据传,它选择上等桐木作为材料,而且有尺寸规制要求。经过刮削、打磨、”练丝为弦”、组装和调音等多道工序才能完成。神农琴的发明,为民族乐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后来周文王在五弦琴的基础上”增二弦,曰少宫、少商”,作七弦琴。
五弦琴制作出来之后,炎帝叫邢天”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路史》)。《孝经·援神契》曰:”神农乐名曰扶持,亦曰下谋”,是说那个时期的音乐创作取材于先民的耕播农事活动。
关于五弦琴的创制,至今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那是炎帝部落才迁徙到陈(今河南淮阳县)这个地方的时候,部落大面积开垦土地,所有的荆棘、灌木丛都砍完了,最后剩下一棵高大的桐树挖不下来。炎帝找来麻绳,叫大家用绳子去拉。先是拴一根麻绳,用五个人去拉,桐树纹丝不动。后来用五根麻绳,二十五个人去拉,还是拉不动。炎帝发现,不是人少了拉不动,而是用力不协调。于是,炎帝叫邢天去指挥。邢天想,这么多人怎么指挥呀!急中生智,他想出”宫、商、角、徵、羽”五个口音,叫大家念熟,然后有节奏地哼一个音,用一次力。
这一着竞然很灵。只听得第一遍哼过,五根绷得紧紧的绳子一齐颤抖,发出悦耳的弦音。第二遍哼过,桐树颤抖起来,出现和谐的共鸣。待到哼过三遍,桐树中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随着轰鸣戛然停止,绳子断了,桐树倒下,树干齐崭崭地折断,里面是一个空洞,长三尺六寸六分。炎帝以为这是天神的旨意,就将这节中空的桐木精心加工,制作了琴身,用五根精制的蚕丝作了琴弦,并按照”宫、商、角、徵、羽”定下琴的五音。而邢天又根据五音”作扶犁之乐,制丰年之咏”。于是,在恬静的中原大地上,伴随着劳动号子和硬涩的歌喉,带着桐木的清香,诞生了原始的音乐。
神 农 谷
深林群鸠,啼催旅人车马;空山斜月,光照过客关津。若乃云雾迷天,白昼飞霰,山蛟气嘘,烟锁十县;抑或岚映山隈,翠迎人面,泉泻岩阿,光浮白练;至若春色窈窕,旭日晓矣,熏风翔于万家,淡烟腾乎百里。群峦谁饰以翠黛,万卉自舒其红紫。(摘自段维翰《桃源洞赋》)
清代文人段维翰笔下的神农谷是如此的幽远神奇,如此的风情万千,不由你不心系魂牵。位于炎陵县东北部的神农谷,是一座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2.2万公顷。园内至今保存着华南地区唯一一片上万公顷的原始森林,是一个罕见的野生动植物珍品库,园内有种子植物1518种,其中列入国家和省级保护的达49种;有昆虫1560种,脊椎动物208种,其中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31种,珍稀动物有华南虎、金钱豹、黄腹角雉等10余种。园内负氧离子含量极高,堪称”天然氧吧”,其中珠帘瀑布区高达13万个/cm3,比城市高1200倍。负氧离子有保健强身、防癌治病疗效,在园内徜徉漫步,有心旷神怡飘然欲仙之感,让人获得空气保健的超然享受。园内有湖南落差最大的瀑布——东坑瀑布(落差
神农谷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历代文人骚客更是在这里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绝妙诗文。传说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曾到此采药,留有神农脚印、洗药潭、神农洞、捣药臼、晒药台等远古遗迹,炎帝常在洗药潭边洗药,一双赤脚深深地印在潭边的石板上,脚印至今仍清晰可见。神农谷也因此又有”神农谷”之称。史载,”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曾于垂拱元年(公元685年)避武则天之难,客住于神农谷之北的瓜寮婆婆仙,并题诗抒怀,现存摩崖石刻,仍可辨”小八荒”三字。而有千古奇墓之称的”铁头太子墓”就在神农谷之南的小院。甲水附近的桃源仙寺、龙王庙以及神农谷附近的古老仙、七姑仙、云台仙等名山古刹更是世代流传着引人入胜的美丽传说。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神农谷曾是红军的重要活动地。1928年,工农红军曾在这里建有红军医院、中央银行、工农兵政府、酃(县)遂(川)中心县委、红军被服厂等重要机构。1934年,红军主力撤出后,此处人烟几乎绝迹。直至50年代,才陆续有人举户迁入,目前居住在园内的70余户300多人,多为江西和广东的客家后裔。革命先烈、工农红军铭刻下的千古业绩和淳朴、浓郁的客家民俗风情交相辉映,让这一片奇山秀水饱蕴深情,慷慨为歌。
告别喧嚣的城市,远离钢筋水泥丛林的包围,流连徜徉在神农谷这片迷人的山水之中,欣赏巨石之间豗奔涌动的溪水,叩击参天古木伟岸雄壮的身躯,倾听其铿锵而有力的心跳,抚摸着东缠西绕的古藤,踏着柔软的青苔和落叶,呼吸着甘冽清新的空气,你也许会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怡情逸致,任身心在这人间仙境中飘飞、荡漾。而纵目远眺,那如同灿烂生命一般绽放的漫山红叶更将点燃你满腔的热血和激情。
炎帝与黑龙潭
神农谷内有个黑龙潭。黑龙潭的水原本同其他地方的水一样,不是黑色的,但后来为什么变黑了呢?是炎帝神农氏在此洗药,水被药染黑的。
黑龙潭上游约
炎帝神农氏采药走遍了桃源洞的山山岭岭,凡是采来的药都在黑龙潭洗净,至今黑龙潭的石头上还留下他的两只脚印。有一次炎帝采来一些珍稀草药,被水冲走很多,不一会,那些被冲走的药又飘回来聚集在炎帝身边,炎帝又惊又喜,仔细观察,原来是黑蛇在帮助自己。又有一次,炎帝在深山老林采到又肥又大的灵芝,这时药篓装满了,炎帝便将药倒在河边,自己继续上山采药。可山鼠却乘机偷吃。黑蛇见状马上跃出深潭咬死山鼠。炎帝知道后很感激黑蛇。
白蛇仗着自己身长力大,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有一天它来到黑龙潭与黑蛇厮杀,结果把黑蛇咬得遍体鳞伤,并扬言:”过几天我再来收拾你。”没过几天,白蛇来了,张开血盆大口象要把黑蛇吞下去。炎帝神农氏决心帮助黑蛇,他用鞭抽打白蛇,白蛇只好连连叫苦,逃之夭夭。
炎帝神农氏经过多次观察和试验,发现旱莲草这种药浸泡在水里,水就变成黑色,而且有止血消炎的效用。于是,他采来很多旱莲草,放在黑龙潭的入水口漂洗和浸泡。自此以后,潭里的水变成了黑色,黑色的水保护了黑蛇,也治好了黑蛇的伤,白蛇再也无法来欺侮黑蛇了。黑蛇终于修炼成真龙,这里也由此叫做黑龙潭。
桃源洞溯溪
桃源洞自然保护区于1982年建立,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
所谓溯溪,是由峡谷溪流的下游向上游,克服地形上各处障碍,溯水之源而登山之巅的一项探险活动。桃源洞新开发的溯溪旅游项目是目前省内唯一一家综合性溯溪景点,全程
大水车
木制装斗大水车,是古代人们利用它将水的势能转化为动能带动作坊机械转动的一种工具,用水车带动石磨磨豆腐,斗糍粑等,既省劳力,又提高了工效,可以说水车在古代也算是一种高科技……
豆腐坊
豆腐坊,在这里可以了解和参与豆腐制作的全过程,我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也是最早利用大豆制成豆腐制品的国家。豆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代。两汉时,淮河流域的农民使用石制水磨。农民把米、豆用水浸泡后放入装有漏斗的水磨内,磨出糊糊摊在锅里做煎饼吃。煎饼加上自制的豆浆,是淮河两岸农家的日常食物。家民种豆、煮豆、吃豆,积累了各种经验。后来,人们从豆浆久放变质凝结这一现象得到启发,终于用原始的自淀法创制了最早的豆腐。相传汉代淮南王刘安始创豆腐术。他曾搜集大批方士改进了逐民制豆腐的方法,采用石膏或盐卤作凝结剂,洁白细嫩的豆腐制作出来了。
竹水车群
竹水车群,在这里可以看到古代水车的复原体,比如这个敲竹筒的水车,是古代人们为了防止夜间野猪偷食庄稼,制作的一种恐吓野猪的工具。边几个带有竹筒舀水的水车,就是古代人们用来灌溉工具,通过它将水的动能转换成水的势能。游客通过观看这些水车,可了解到古代人们的智慧。
榨油坊
巨木榨油作坊,古代人就是通过它从植物中提炼出油脂,可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不容易生病,只是当时只会有大石头榨取,为里极少,到了北周时期(公元557-581),一位从中原迁徙到赣南的赵木匠发现赣南的山峦上到外都生长着一种常年碧绿的油茶树,它的果仁富含油脂,于是这位聪明的木匠便在北方石槽榨油术的基础上,创建了客家人”盘碾锤撞”的榨油坊。这座榨油坊由一辆水车、一个碾盘、一根硕大的榨槽木和一个悬空的境锤组成。更可贵的在于这种榨坊在榨油的过程中营造出一种充满人文意蕴的诗性氛围。
榨油的过程:首先是将油茶仔放入火坑上焙干,然后将焙干的油茶仔放在辗盘上辗成粉后放入蒸笼里蒸熟,再将其踩成饼状放入油槽中,然后用一根大锤进行人工撞榨直至出油。
糍粑坊
糍粑作坊,可以看到我们过年过节吃的糍粑是怎么制作出来的,很多人都知道做棕子的来历,其实糍粑的来历也有一个故事。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他来吴国帮助吴国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不外,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叶子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此后,伍子胥受封申地。有一次吴王令他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城建成后,吴王大喜。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他自知自己结怨甚多,恐日后有人难以容他。回营后,便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充饥的食物也。”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多次拒绝伍子胥的忠告,竟听信谗言,令伍了胥自刎身亡。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不外,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后来,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节前必做的美食。
糍粑的制作方法:先将糯米浸泡一天以上,滤干水,置木甑里蒸熟。然后倒入石臼舂烂至胶状,在干净的器皿上洒些糯米粉,将舂烂的糯米置其上揉搓,捏成小团或饼状,还可以用特制的模具印成各种图案,置通风干燥处阴干。阴干后可浸泡在水中,能长时期保存。食用方法很多,可油煎,可水煮,可火烤。
酿酒坊
其实在我们的祖先尚为猿的时候,就已经和酒发生了关系,因为,地球上最早的酒,就是落地野果自然发酵而成的,所以,酒的起源是经历了一个从自然酒过渡到人工造酒的过程。
酒的品种很多,但制作原理都是一样,谷酒(通常所说的谷烧)制作过程,首先将稻谷洗净加水浸泡一天,待稻谷浸泡透心后,放去泡谷水,用清水洗净,再将泡透的稻谷装入甑中上大汽后蒸,每蒸半个多小时揭盖泼一次水,蒸了约二小时后将稻谷出甑倒入装有凉水池中,使谷皮冷却收缩使谷尖开口,再将泣好水的谷再装入甑中,加大火处长蒸。前一个小时加盖蒸,后半小时敞开蒸,使稻谷收汗。摊凉、拌曲:将复蒸好的稻谷摊凉酒曲粉拌匀后培菌糖化一天就装入缸中密封发酵,封缸发酵6天以上即可蒸馏出酒。
笼谷坊
笼谷坊,大家都知道我们每天吃的大米是由稻谷用现代碾米机碾出来的,那么在古代,我们的祖先是用什么方法除无能为力稻谷表皮呢?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的笼谷机吧,笼谷杨磨身,磨牙都是用竹子制作的,这样既可将无能为力谷皮,就不会将米碾碎,只要将稻谷放入机身,用手推动磨身,就可以将稻谷无能为力除表皮,然后经过风车,簸箕等工具筛选后就成了食用了大米了。旁边的风车,就是用手制风能来筛选区分谷物的工具。
溯溪控险区
溯溪探险区域,游客要注意安全,小心前行,严格按照警示牌限定的人员通行,为了安全可走旁边的观光游道
观猴亭
观猴亭,溯溪的终点休息站,亭子的对面是桃源洞短尾猴群的栖息点之一,每到浓雾天气,就常会成群结伴在悬崖上嬉戏玩耍。短尾猴体形比猕猴大,体长约半米,栖息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生活在树上,也常集群在地面活动。食性较杂,既取食野果、树叶、竹笋,也捕食蟹、哇等小动物。短尾猴的数量稀少。目前人工饲养比较困难。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亭子的上面还有两个景点,一个是罗汉瀑,一个瑶姬池。
洣 泉 书 院
洣泉书院位于湖南省株洲酃县(今炎陵)县城。始建于宋嘉定年间,原名黄龙书院。乾隆十八年(1753年),更名为烈山书院。嘉庆二年(1797年),因县有洣水发源南境之根索岭下,自东南流入西北,贯穿县境,于是取学者诚能如泉之涓涓不息,则百川学海无不可至之意。将烈山改为洣泉。
1928年3月毛泽东率工农革命军到酃县,这里为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驻地。新中国成立后,有关部门按同治时书院的原貌对其进行了修复,并增建了陈列馆。
洣泉书院处于洣水发源地,北青台、面鹿原,遥望云秋,诸山布列。书院坐北朝南,以南北为中轴线,东西两厢房对称,屋檐施石沟滴水,封火山墙,房檐四角起翘高挑,玲珑别致。属江南清初祠堂建筑形式。洣泉书院大门两侧镌制的对联”莫叹山城书院小,缘仪楚地圣贤多。”道出了洣泉书院朴实典雅的建筑风格和人才辈出的历史渊源。
洣泉书院为土木结构,三进两厢式建筑,建筑面积
站在大门口一眼望去,建筑中轴设有大门、讲堂、大成殿三进,依次增高寓意步步高升,书院一进为天井式室内庭院,院内两株古桂花树,每到农历八月便满院芳香,入大门沿回廊,经讲堂两旁狭长的通廊,可进入大成殿和东西斋舍,交通流线明确合理动静相宜。二进是中厅,即书院的核心部分--讲堂,为
过讲堂左右有两个对称布局的天井,洣泉书院共有天井11个,大小不一,变化多样,这些天井不仅巧妙地解决了屋顶排水问题,且收到很好的采光、通风的效果。正面为大成殿,殿内中原设有孔子神位,两侧为先生寝房。
洣泉书院大成殿的后侧,原是书院教师的住室,左右两间,中间为天井,花池是整个书院的后花园,在书院的东侧斋舍,共有号舍20间,每间不足
1928年3月,毛泽东同志率领工农革命军离开井冈山接应湘南暴动部队途中,第一师第一团首次攻克酃县县城,并在洣泉书院门前的大操坪,召开了上千人的群众大会。
同年四月下旬,毛泽东同志率军队从湘南回师井冈山时,再次来到酃县县城,当晚他就住在洣泉书院后厅右侧的厢房里,第一团团部亦设在书院内,毛泽东和团长张子清等在这里策划部署了为接应朱德、陈毅上井冈山的接龙桥战斗,胜利完成了掩护湘南暴动队向井冈山转移的任务。同年7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军长朱德率二十八、二十九团两个团由宁冈攻克炎陵县城也曾在此暂住。
1996年洣泉书院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洣泉书院一直为炎陵县文化重地,昔日学子士人荟萃于此,人才辈出,正如洣泉之涓涓不息,皆赖于此书院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