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淞区“兴工业”调研报告

时间:2009-04-02 00:00:00    来源: 株洲市芦淞区人民政府     来源截图

芦淞区作为株洲市的发祥地和株洲市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商贸中心,经济指标综合情况在全市名列前茅,但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在四个城区增速排名中位列第三,与工业强区存在较大差距,工业发展不快、结构不优、规模不大。自党的十六大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来,各级党委政府都将第二产业的跨越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不断加速改革创新,以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带动新一轮工业产业的强势发展。近日,针对我区第二产业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委这次开展的“围绕‘三最’办实事,服务‘三新’促发展”的主题活动,区政府办牵头组织区企业促进局、高科园对全区工业状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工业总体概况2008年我区国民生产总值(GDP)为1179013万元,工业生产总值306792万元,工业所占比重26%。现共有工业企业232家(数据均为08年统计,下同),资产总量为89亿元,全区工业总产值86亿元,纳入统计的规模工业企业有54家,资产总量83亿元,总产值82亿元。全区工业增加值24.9亿元,同比增长20.6%,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为26%,同比增长1.4个百分比。其中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为80.3%;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7.6亿元,同比增长49.3%,新增规模工业企业10家。全区232家工业企业中,年销售收入超过500万元的企业有81家,年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企业有65家,超过5000万元的企业有30家,超过1亿的有16家,5亿的有3家,10亿的只有两家(南方公司、唐人神集团)。从工业分类来看,我区主要规模产业集中在机械加工、食品加工和服饰加工产业,其中机械加工方面以航空产业类为主,主要是南方航空动力公司及其部分配套产业,食品加工主要集中在唐人神、好棒美两大农副产品企业,服饰产业类主要是企业数量多,并以家庭作坊式加工为主,单个产量不高,而且租用的厂房存在较大的消防安全隐患。从市区横向比较来看,我区在工业发展上主要存在两点现象:一是短腿现象突出。2008年芦淞区生产总值(GDP)为1179013万元,工业生产总值306792万元,工业所占比重26%;同期相比,荷塘区生产总值920040万元,工业生产总值569475万元,工业所占比重61.9%;石峰区2008年生产总值1706056万元,工业生产总值1315305万元,工业所占比重77.1%;天元区2008年生产总值750894万元,工业生产总值359195,工业所占比重47.8%;2008年株洲市生产总值为9094676万元,工业生产总值4395492万元,工业所占比重48.3%。相比可见,芦淞区工业对财政的贡献远远小于市区工业对财政所做的贡献,芦淞区产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工业“短腿”的现象十分突出,严重制约了“工业芦淞”宏伟目标的实现。二是发展后劲不强。近年来,芦淞工业发展速度虽然一直保持增长态势,但速度还是不快,特别是规模工业增长速度在全省相对靠后。多年来的投资项目中很少有上规模特别是大规模的工业项目,发展后劲相当缺乏。首先发展速度趋慢,2007年芦淞区工业生产总值242222万元,2008年芦淞区工业生产总值306792万元,同比增长18.92% ;2007年芦淞区工业总产值756220万元,2008年芦淞区工业总产值1014511万元,同比增长34.2%。而株洲市2008年工业生产总值的发展速度为116.7%,芦淞区工业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株洲市发展速度。其次工业总量位次后移,目前4个城区工业总量我区排名最后,规模工业总量排名也是末位,再加上传统工业对我区的发展推动作用逐年减小,区规模工业发展速度将远远慢于其它三个城区。再次工业产投不合理,2008年我区工业投资累计完27.18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约为45%,而同期工业增加值占全部GDP的比重仅达26%,工业投入产出极不协调。同时,工业投资项目布局也不尽合理,近5年来,80%的投资是在大中型企业,而占96%多的小型企业几乎没有进行过技术改造投资。三、工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我区从昔日的老南区嬗变成今日的新芦淞,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寻求突破,但今年受金融危机影响、银行政策调整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工业完成总产值同比增长比去年回落近10个百分点,工业增速在城区排名分别第三,大型企业稳步发展,中小企业及外向型企业经营受影响最为严重。一是产业结构不优。芦淞区“十一五”规划期间将三大产业结构调整为1.4:44.5:54.1,虽然比“十五”规划期间的4.57:21.2:74.23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但对比长沙雨花、天心等发展较快的区,我们可以看到,其二、三产业比重基本持平。这些区以前商贸所占比重也较大,它们二产业比重上升并不是因为三产业衰退了,而是在近几年发展过程中通过做大做强工业园区,引进了一批有竞争力的制造业企业,实实在在将工业做起来了,在经济总量做大过程中实现了产业比重调整,因此是一块又好看又好吃的“蛋糕”。我区的发展其实也与之类似,必须在优化强化三产业的同时加快工业发展。导致原因:一是区域发展历史定位问题。历来,我区以商贸业为主,当初定位为中心商贸城区,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区发展方向和对工业的重视程度,虽然“十一五”规划期间对产业发展进行了重新规划,但总体上历史定位对工业的影响使工业发展起步晚,难以在较短时间内有较大突破。二是发展过程中本身土地缺乏,工业发展空间不大。我区土地总面积只有66.7平方公里,其他区基本上是我区土地资源的两倍,此外,我区位于中心城区,商贸业已占用大量土地面积,在南部新城开发过程中,又以生态宜居城市发展理念为主,导致第二产业用地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