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师,刘美认为自己在城南工作是幸福的。她2000年从师范毕业后进入城南小学教学,全身心钻研教育方法,有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她的教学“三法”,深受学生和家长的喜爱和欢迎,也为她赢得了众多的荣誉。
一、家校共育法
刘美老师从教8年,担任了7年的班主任。“心累”是班主任的现状,该操心的事情太多太杂。特别是城南小学,都是大班,每班都有五、六十个学生,家长的期望值又高,学校活动也多。要把班主任工作做好,仅凭班主任一个人的力量和智慧是不行的。通过这几年的班主任工作,刘美老师摸索出了自己的一套“家校共育法”:老师与家长经常的、主动的、定期的沟通交往,赢得家长们的理解、支持和信任,获得很多可利用的家长资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后,教学工作、班队工作、学校活动都才更有实效性。
为让家校共育法发挥出真正的效力,刘美老师精心策划学校统一组织的每一次家长会。召开家长会时,她一改往常老师讲、家长听的形式,将发言的主动权交在座的每位家长。她就学生的某一个闪光点,让家长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这样,很多家长都积极的参与进来了。盘典的爸爸讲了他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讲的实实在在;陈思宇的爸爸讲了他在培养孩子心理健康方面的一些做法,讲的幽默风趣;陈彬的妈妈讲了她是怎样让孩子热爱读书的……其他家长听的非常认真,她也从中学到了很多。更重要的是,家长之间的相互交流,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了解,增进了凝聚力。除精心策划每一次家长会外,她还利用家庭作业本、短信、QQ群、家访及一起与家长进行户外活动等形式与家长们沟通,或谈谈孩子的情况;或就班上的问题,拿来和家长商量,让家长出谋划策。
利用这个“家校共育法”,她带的班在学校的各项活动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如每年的广播操比赛、歌咏赛、快乐向前冲等比赛,她的班都能得第一……有了家长们的支持,学校活动能取得好成绩,班队工作、教学工作自然也更具实效性。
二、精神关怀法
当好教师,爱是最为本质的一条秘诀。今年上学期,班上有一个女同学交来一篇日记。文笔不错,令她非常高兴,可从她日记里所反映出来的是忧郁。刘美老师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学生每周交来的日记,不仅要看他写的怎么样,而且要看他从日记中所反映出来的思想动态,及时的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于是,她就观察了这位女同学几天,发现她没有以前开朗,上课也没有精神。课间,刘美老师就找她谈话。谈话间也发现她没有以前开心。直觉告诉我,小女孩一定有什么心思。为此,她当天就打了电话给她的妈妈。她的妈妈说,她和孩子的爸爸最近一段时间有较大的摩擦。了解了这个情况后,刘美老师对这个女孩格外多个几分关注,有空时就不断地开导她。通过几次思想交流,小女孩慢慢地恢复了往日的开朗,成绩也跟上来了,毕业考试时也考到了她自己满意的成绩。这次成功的喜悦,让她深刻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不仅仅体现在对学生生活的关心上,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精神需求的关注和满足。所以,教师不仅在生活上关心学生,更要从精神上去关怀每一位学生,尤其是留守生、后进生、希望生、贫困生。
三、“教”“学”相长法
教学工作是一个教师的根本。在教学中,刘美老师注重博采众长,以“教”助“学”,以“学”促“教”。记得在城南上第一堂语文公开课,执教《比尾巴》一文时,刘美老师只管自己备好的教案,一步步的教下去。课后,学校的领导、同事提出意见说,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情况,要为学生服务。从那时起,她心里就牢牢的树立了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后来,在她执教的每一堂公开课中,都会主动去征救学校领导、同事们的听课事的建议和意见,及时改正自己讲课不足的地方。因此,刘美老师在教学中成长很快。2003年在县中小学教学比武中获小学组语文科二等奖。2005年执教的《写自己和动物之间发生的趣事》一课在小学作文教学观摩研讨活动中获县一等奖。通过赛课,让她学到了很多。赛课后,市教科院小语会主任帅晓梅老师对提出的建议:“上课要注意实效性,还要深入挖掘教材,注意针对性”。前辈的一席话给她指明了进步的方向。在后来的教学中,她更加深入地研读教材,实实在在地上好每节课。为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刘美不断地反思,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撰写论文、教案,多次获奖。其中,2006年撰写的论文《在古诗教学中训练学生口语》一文在“现代教育理论论坛与实践”大奖赛中获二等奖,并刊登在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现代教育理论论坛与实践指导丛书》一书。
刘美老师不断地探索课堂教学这门艺术:精心构思教学流程、课堂练习、教学设计;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通过几年的教学,让她明白一个深刻的道理:好的教育不应该让学生被动消极的适应、接受教师,而应该是教师积极主动地去创造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和学校的主人。只有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开展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学生才能主动参与、快乐体验、积极感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