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鸿祺,长沙市望城县桥驿镇沙田村人。1960年从湘潭师范毕业后,在毕业典礼上,他代表班全体同学立下誓言:站出来,让党挑选,党指向哪里,我们就奔向哪里,就在那里生根、开花、结果。刘鸿祺在石洲附中(后改为石洲中学)工作了18年,在四中工作了11年,1989年8月调入一中工作,1999年7月退休。退休后,县教育局返聘他担任湘山实验学校、洣泉学校校长,仍然工作在教育岗位上。斗转星移,岁月沧桑,刘鸿祺老师在炎陵教育的这块沃土上,已经整整走过了四十八个年头。
在近半个世纪的教育教学生涯中,担任班主任22年,从82年下期起担任学校行政工作,历任副教导主任、教导主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校长等职务,在教育战线上是一位年龄最老、资格最老的老兵。在教育工作中,刘鸿祺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严守工作岗位,严于律已,以身作则,廉洁奉公,宽于待人,团结同志,关爱他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曾先后荣获省综治先进个人、市优秀教师、优秀党员、县劳动模范、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等50余种荣誉称号,所在学校也连续被评为县、市先进单位。
一、扎根大山,风吹雨打不动摇
要成大树,须有深根,根深才能枝繁叶茂,根深方能顶风扛雨。
刘鸿祺老师在石洲学校工作的18年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他遇到的第一道难关就是不懂客家话,跟学生交流非常不便,在课堂上、在生活中,免不了闹出许多笑话。为了适应当时教育教学的需要,他向老师、学生学习客家话,不到半年,就闯过了这一难关,虽然讲得不够地道,但互相交谈已无大碍。其次是初来乍到,水土不服,当时山区蚊虫特多,常常被“麻鸡婆”叮咬得皮肤红肿,继而溃烂,走路都很困难,有时拄着拐杖上课;第三是因为身份。由于他不是贫下中农出身,在当时那种唯成份论的时代,是一件要命的事情,为此弥补这个“先天缺陷”,他只有拼命做事,小心做人,生怕出错挨整。尽管工作出色,评先却总与他无缘,还时时受到冷嘲热讽,尤其是在“文革”中,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几次封堵了他的房门,只能爬着进出;他被关过黑屋,上台挨斗,绳捆索绑,挂牌游村;挨过皮鞭棍棒,尝过耳光拳头,还被监督劳动改造,还在全县群众大会上亮过相;女儿为了参加红小兵,不得不改随母姓。在那种精神和肉体倍受煎熬的情况下,教书育人的信念却始终不动摇,因为他坚信:虽然没有根正苗红的出身,只要有一颗跟党走的红心,党不会抛弃我,党给了我知识,把我培养成一名人民教师,经受一点挫折和打击也是暂时的,只要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总有一天,会被人民接受的。因此,再难再苦他也从来没有放弃工作,反而加倍努力工作,在工作中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从读师范起,他就想成为一名共产党员。由于家庭出身的原因,接受组织考验会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他坚信只要永不放弃心中的信念,积极靠拢党组织,努力创造条件,心中那永不动摇的宏愿,总有一天会变为现实。因此,从进入湘潭师范求学的那一天起,他就一直坚持写思想汇报,坚持写入党申请书,经过30多年的执着追求,终于在1983年10月14日实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夙愿,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在这个漫长的等待中,他深深体会到:一个人,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坚定信念,执着追求,不断克服前进路上的困难挫折,那么,他就一定会成功。
二、爱生如子,甘为绿叶护花红
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让学生懂得:人类应该怎样生存,人生应该怎样度过,也就是说,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人是立身之本,学习知识,掌握知识,是服务的手段。前者的学习是根本性的,后者的学习是工具性的。他认为一个成功的老师,要扮演好几种角色:
一是要做好学生的“监护人”,要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搭建好平台。在担任校领导时,他非常注重学校、社会、家庭的结合,构建教育网络,形成教育合力,营造学生健康成长的氛围。学校以年级为单位成立家长委员会,聘请那些热心为学校工作建言献策,并有较好教育方法的家长担任委员,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和家长会,广泛听取家长对学校的建议意见,共同探讨办好学校和教育子女的方法。在学校内部,则建立校长室——政教(教导)处——年级组——学生会——班委会和党支部——团总支——团支部为主线的教育网络,环环扣紧,发挥各自的职能,形成教育合力,把教育工作落实到位,做到学生心灵深处。同时,突出德育首位,统筹安排班会。根据初中到高中学生的不同年龄段和知识水平,安排班会课和教育内容,一步一个脚印,完成初、高中的德育教育任务。
二是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灵。刘鸿祺老师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办法,着力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他曾多次亲任领队,带领学生去韶山、花明楼、长沙烈士公园、南岳参观,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带领学生远赴长沙,参观湖南大学、中南大学等名牌大学,近距离感受大学生活,激励他们奋发向上;也曾带领学生到炎帝陵综合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开心的自助野炊、新奇的农家包米馃,热烈的篝火晚会活动;让大家体会到了课堂以外的欢乐,也学到了书本上难于学到的知识。每逢清明,便带领学生来到湘山公园打扫烈士墓,缅怀先烈事迹,举行成人仪式和新团员宣誓;发动师生为贫困生、为四川地震灾区捐款;到船形、下村中学开展手拉手活动,到敬老院慰问老人;举行告别“三室两厅”、“网吧”、远离毒品签名;开展学雷锋见行动,我为校园弯弯腰活动,开展各种体育、书法、美术比赛、文艺晚会活动;组织部分暂时处于后进的学生参加县里的庭审活动,这些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活动,拓宽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活跃了学校的气氛,让每一个学生受益匪浅。同时,每学期请法制副校长来校上课,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为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他还请全国劳动模范、特级教师、奥运火炬手马安健老师,带着火炬给学生作报告,每个学生都触摸了火炬、衣服、手套,学生震动很大,感受也很深。
三是要做好学生的知心人,用真情感化学生。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49年来,刘老师找过多少学生谈话,转变了多少后进学生,自己都无法统计。他只知道,作为一名教育者,要做好学生的知心人,以爱心去打动学生,以耐心和细心感化学生,以真心和诚心去唤起学生的良知,以实际行动去帮助学生解决具体困难,这样以心换心,赢得了学生的信任。他每期至少找学生谈话五、六十人次,多时100多人次,每做一个学生工作,他都执行“不抛弃、不放弃”的理念,一定要把思想工作做通,不做通坚决不会放弃。一位姓扶的学生写给他的信中所说的:“刘老师,您好,我非常感谢您对我的教育,不然事情发展下去,从报复到犯罪就不能再回头是岸了……我现在虽然毕业了,我都会记住你的教诲的…… 我非常佩服您,真正的佩服您。我会永远记住您这个老师的。无论现在,还是将来”。
四是要做好学生的贴心人,尽力解决学生遇到的困难。2004年下期,初一学生荆艳超同学,报到后把被褥往寝室一放,转身就上课去了,下课后,回到寝室一看,被褥不见了,刘老师得知消息,立刻从自家拿来被套帮他套好。有一次,高一新生沈立平同学,晚自习后,急于打电话回家,不慎一脚中踏空,把手摔断,他组织老师,立刻将他送到医院。当他得知这位同学家境困难,无钱交费后,立即赶到医院,承诺承担全部药费。住院期间,多次去看望,并与医院联系,帮他切去了一个多余的手指,用去七百多元医药费。刘鸿祺老师通过保险公司和其这渠道帮他解决了,还给他一百多元营养费。家长十分感动,专程来学校感谢他。拿钱给学生看病,借钱给学生作伙食费,对他来说,那是家常便饭。
由于经常深入学生,关心爱护他们,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因此,学生既亲他又“怕”他。他在学生中有很高威信,许多已毕业的学生,逢年过节就写信、打电话、或发短信问候,这让他倍感幸福。
三、言传身教,只为青山树高标
作为校长,他深知“学校工作,教学是主线,千变万变,质量是关键”的道理。
为了突出主线,他狠抓质量。学校经常开展汇报课、示范课、研讨课、实行导师制,以老带新,培养新教师;鼓励教师更新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使用现代教育手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注重发挥各部门的积极性,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和开展多种教学教研活动。
在众多活动中,他总是力求做到三个深入:一是深入教师之中与他们交谈,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二是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老师的教学情况和学生情况,帮助老师提高教学水平;三是深入学生,召开各种座谈会,了解老师的教学情况,听取学生对老师教育教学的意见、要求,发放问卷调查表,了解学生对老师教学工作的评价。由于老师、同学的共同努力,学校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湘山高中第一届学生,在生源极差的情况下,参加高考,专科以上一次性上线率达90%,录取率达89%。扶阳凡等四位同学上了本科线,分别被四川师大、长沙理工大学、江西上饶师范学院等本科院校录取。现在他们都已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现在的洣泉学校第一届学生,去年下期参加县教研室组织的期末统考,取得了科科全县第一的好成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1999年,刘鸿祺老师正式办理了退休手续,离开了自己为之打拼数十年的教育第一线,心里也很想好好休息一下。但当教育局领导邀请他返回学校,重执教鞭时,他义无反顾,克服家庭重重困难,把自己余生的精力全部奉献给心爱的学生。
韶华易逝,丹心不改,人生有限,青山不老。刘鸿祺老师用自己的辛勤汗水,描画着自己的教坛画卷;用48年的全部忠诚,哺育大山的莘莘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