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以政府为主导,茶陵县积极创新流转方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破解“有田无人种、想种无田种”等难题,走出了一条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流转:实现规模效益 长期以来,茶陵的农业以传统农业为主,人多田少,土地产出率低,农民种粮仅能解决温饱。近年,该县推动现代农业发展,扶持培育龙头企业,以此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该县对租赁、承包土地50亩以上搞产业建设和经营的,给予一次性奖励,300亩以上的实行特殊扶持,力促农村土地相对集中地流转,进行规模化、专业化生产。 马江镇塘富村村民陈珍珠今年承包了262亩土地种植水稻,并聘请农业部门的技术专家为常年技术顾问,对水稻生产进行全程指导,累计投资10万余元,添置农业机械设备6台(套),水稻机械化操作面积达90%,产值在40万元左右,获纯利润15万元。 截至目前,该县仅农业用地流转土地4万余亩,涉及农户2.6万户。土地流转后不仅每亩效益增加3至10倍,且让11万农村劳动力从分散经营中解脱出来,从事二三产业。 集聚:优化产业结构 为了保障土地有序流转,该县成立土地流转工作服务中心,县级领导对重点龙头企业实行结对服务,通过吸引龙头企业,促进土地集约规模经营。以马江、思聪等乡镇为中心的优质稻带,以腰陂、火田等乡镇为中心的烤烟带,以桃坑、八团等乡镇为中心的高产优质楠竹带等一批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逐渐形成。 土地流转催生了一大批种养大户和农业龙头企业。也培育了一大批有知识、懂技术、会管理、能经营的职业农民。全县1.2万亩脐橙生产基地,亩均纯收入达6000元;全县共种植烟叶1200公顷,收入4000万元,全县烟农亩平收入2500元。 提质:吸引回流农民工 因金融风暴的影响,作为劳务输出大县,茶陵面临解决近万名返乡农民工就业的压力。该县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工的作用,进一步做好土地流转文章。 火田镇的谭晓波返乡后,在村干部动员下,承包了近百亩农田,一半以上用于种烟,其他的用于水产立体养殖,很快成为当地的回乡创业典型。 马江镇慧科生态农业公司是一家集休闲、种植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园,该公司一次聘请近百名返乡农民工,不但改善了公司员工的结构,也引入一些沿海生态农业发展观念。 茶陵县委常委、副县长李艳平介绍,返乡农民工大多年轻力壮,掌握了一定的生产技能,也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和创业经验。他们的回归,有效解决了本土企业招工难的问题,也为农业规模化的发展注入活力。